首页 > 心理科普

大学生心理自助小贴士

发布时间:2021-08-09 阅读量:

在汛情和新冠变异株的双重影响下如何进行心理防护

一、什么是应激和应激反应?

当我们遇到重大突发性生活事件,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洪灾及新冠变异株疫情,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情况可称为应激,而应激反应包括茫然、退缩、不知所措、心慌、出汗等表现。

二、什么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而产生的异乎寻常的压力,如当前洪灾尚未完全度过,又面临新冠变异株导致的疫情防控压力,使一个人的生活产生明显的变化和困扰,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和抗争,均无法使自己顺利走出困境,致使自己出现心理痛苦、不安的状态,经常伴有紧张焦虑、悲观、思想麻木、行为冲动、自伤以及自主神经紊乱等症状。

三、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因为各种灾难比如本次洪灾及新冠变异株疫情的波及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各类人群提供适当的心理援助,使其重新建立和恢复心理平衡状态,重新确立安全感,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新的生活,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受到灾难性生活事件冲击的各类人群给与关怀和帮助的心理援助过程。

四、为什么说心理创伤的及时干预十分重要?

心理创伤不像身体上的伤害一样那么直观、那么被人重视和被人理解,心理创伤也需要像身体上的伤口一样,需要面对、触碰、清创、缝合,最终平复,并走出心理创伤的阴霾,这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假如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在日后,一些个体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者诸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之类的心理疾病。有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五、为什么说洪灾合并“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心理危机干预十分必要?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心理创伤逐渐平复,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如果不及时干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会持续存在,形成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

六、洪灾后又面临新冠疫情防控压力,人群中常见的心理反应有哪些?

(1)情绪症状:焦虑、紧张、坐立不安、警觉或容易受到惊吓、情感崩溃;(2)行为症状:烟、酒等成瘾物质的大量使用,冲动和自伤行为,拒绝离开灾难现场,退化和依赖行为;(3)躯体化症状:呕吐、恶心、晕眩、头痛、胸闷、颤栗等;(4)认知症状: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做决定困难等。

七、在洪灾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之下有哪些消极的应对方式?

(1)酗酒;(2)退化和依赖;(3)过于亢奋;(4)固执行为;(5)敌对和攻击行为;(6)自杀意念和行为。

八、在洪灾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之下出现严重的急性心理反应有哪些?

(1)敏感多疑,害怕有人欺骗自己甚至谋害自己;(2)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或者给自己说话;(3)感觉周围事物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一样;(4)听到和疫情相关的信息就恐惧不安甚至悲痛不已。上述急性心理反应一般在灾后48-72小时内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少数会延续数月甚至数年,演变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九、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哪些表现?

(1)反复回想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场面,挥之不去,也叫作闪回;(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3)持续的回避。比如,不愿看到与水有关的东西,看到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感到紧张、害怕等;(4)对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

十、在洪灾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之下有哪些应对方式可以更好的调整自己?

(1)规律作息,保持常态化生活节奏,适量运动;(2)积极关注居住环境并发现我能做些什么;(3)除关注官方渠道消息外,避免接收过多疫情相关的“小道消息”;(4)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和适度的反应;(5)自我肯定、鼓励;(6)保持与亲朋好友的联系。

十一、洪灾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之下,出现焦虑、心烦,如何调整?

(1)避免过分关注洪灾和疫情,将注意力投入到更积极和有意义的事情上;(2)保持社会联络,通过各种联系方式保持与亲朋好友的沟通,借助与亲朋好友的互动,转移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3)生活尽量规律,逐步恢复平时的起居习惯;(4)参加日常活动时,在遵守疫情防控规定的情况下,要全身心投入,从中寻找乐趣,发现意义;(5)寻求专业帮助,主动拨打心理热线或网络咨询,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十二、如果出现失眠,如何进行调适?

(1)不要熬夜、规律作息,不管晚上何时入睡,第二天都要准时起床;(2)睡前不要在床上玩手机、读书、看电视或听收音机;(3)傍晚以后不要喝酒、咖啡、茶以及抽烟;(4)如果存在有失眠问题,尽量避免午睡或者减少午睡,把午睡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5)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6)睡眠时全神贯注关心睡眠,可以关注自己的呼吸过程,吸气时默念“吸”字,呼气时默念“呼”字,这样会屏蔽一些入睡前的胡思乱想,在单调乏味的状态下,产生疲劳感而顺利入睡。

十三、面对洪灾和疫情,总是心情不好、乏力、乐趣丧失怎么应对?

(1)首先接纳自己的情绪、想法,在这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和严峻的新冠疫情面前,自己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很正常,它不意味着自己无能、懦弱,而是自己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正常反应;(2)减少自我攻击,自责和自我否定,注意力放在我能做些什么,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完成,主动体会完成之后的愉悦感;(3)主动做一些体育锻炼,因为体育锻炼会增加自控感和自主感;(4)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为其他同伴提供些许帮助,因为被别人需要既可以找回价值感,也会让自己心理上逐步的肯定自己和找回自信。

十四、在洪灾和疫情之下,我出现了强迫症状怎么办?

(1)首先要正确认识本次洪灾和疫情,积极面对。通过正规途径了解洪灾和疫情相关信息,避免过分关注各种非正规渠道信息,尤其是那些容易让人恐慌的信息;(2)不过分洗手消毒,洪灾过后,受灾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相对简陋,容易出现一些强迫思维和行为,反复思考一些没必要的问题,或者反复检查等,这时应该不过分通过完成强迫思维和行为来达到自己绝对的放心;(3)确立安全感,相信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我们的民族一向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一定有能力重建家园,并防控好本次疫情。可以进行安全岛练习。比如闭眼、呼吸缓慢均匀,联想到自己在一个风景优美的海岛上,可以支配一切,可以欣赏风景如画的美景等。

十五、有了自杀的想法怎么办?

面临困难重重的重建家园工作和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有人会表现忧心忡忡,高兴不起来,感到孤独、无助,甚至绝望,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愿与人交往,难以入睡或早醒,食欲下降,性欲减退,精力下降等,躲藏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这时需要让家人及医生知道你的想法,想想除了自杀以外其它解决现实问题的替代措施,也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必要时前往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就诊。

十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寻求心理援助?

如果出现以下的情况,并且持续超过2周,请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寻求帮助。(1)缺乏安全感;(2)感觉自己严重自责,痛恨自己;(3)感觉空虚;(4)感觉越来越迟钝和麻木;(5)退化、依赖、拖延;(6)孤僻,拒绝建立亲密关系;(7)失眠明显恶化。

十七、如何识别“隐藏”的心理问题,如各种躯体化症状?

面临困难重重的重建家园工作和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有很多人会因为过度紧张、担心而出现以下躯体化症状,如胸闷、呼吸不畅、头晕、心跳加快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各种躯体不适在排除躯体疾病之后很可能是功能性的症状,是心理压力在身体上的一种表达,往往和焦虑、愤怒、忧伤、抑郁、疑病、强迫等心理因素有关。所以,一旦出现了持续存在的躯体症状,在排除了躯体疾病之后,需要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来解决这个问题。

十八、为什么说一些人经历了危机的洗礼,心理上得到了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心理和身体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经历丧失的过程,而各种突发性的大大小小的不良生活事件也就是各种天灾人祸,我们把它叫做应激源,一方面,它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悲伤,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心理成长的机遇,让我们从跌倒到被辅助,到自助,最终达到能够助人的阶段,我们应对各种压力和突发事件的经验、手段都会较突发事件来临之前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危机,顾名思义,危险中也蕴含着心理成长的机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Baidu
map